1、1853-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先小胜后惨败告终。这场战争沙俄差不多是本土作战,英法是境外远途作战,但是在消耗战中,由于武器、技术和战争理念的代差,反倒是英法占有优势,沙俄坚持了三年后消耗不下去而告败。这场战争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战地记者,前线的消息可以迅速传回国内被公众看到;这场战争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战地护理制度,南丁格尔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出名的;这场战争中也第一次开始出现现代军事后勤系统。
2、沙皇俄国一直对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垂涎欲滴,主要因为两个原因。(1)君士坦丁堡扼守联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海峡最窄处只有700多米,在军事地理意义上,黑海根本不是个海而是个湖,不控制黑海海峡,俄国黑海海军就相当于自娱自乐;(2)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被公认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地位超过其他一切东正教牧首,俄国自视为第三罗马,肩负着以东正教拯救世界的使命,东正教最高大牧首却在土耳其,这个很难说得过去。
图︱克里米亚战争示意图(图源:网络)
3、1853年2月,沙皇派人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苏丹承认沙皇对土耳其境内的所有东正教徒有特别保护权,并承认沙皇对于土耳其统治下的耶路撒冷圣地有保护权。在英法两国支持下,土耳其拒绝了,沙皇遂派兵在7月进占了土俄边境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公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两国),向君士坦丁堡逼近。10月,土耳其苏丹在英法支持下要求沙皇归还两个公国,沙皇拒绝了,并向土耳其开战。
4、英国之所以支持土耳其,在于它不能接受俄国海军能够轻易进入地中海,这会威胁到它通往印度的航线,虽然此时苏伊士运河还没开通。法国之所以支持土耳其,在于它也看上了地中海东岸的土耳其领土,也想要圣地保护权,跟沙皇的野心直接冲突。
5、11月,俄罗斯黑海海军大败土耳其海军,双方都是木帆船战舰,这是木帆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因为在战争结束后俄国的黑海舰队就清零了,而西欧列强此时已经是使用蒸汽战船。
6、1854年初,英法联军准备向沙俄开战。开战前再来俄国做最后一次外交斡旋,沙皇尼古拉一世警告英国特使,“你们不要用战争威胁我,我可以依靠柏林和维也纳。”沙皇的底气在于,俄普奥三国是有盟约的。但普鲁士对于沙俄在普奥争端中偏袒奥地利不满,所以不打算搅合进来,宣布了中立;奥地利尽管是靠沙俄的帮助才度过1848年革命的威胁,但如果俄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则会影响到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野心,所以奥地利面对俄国的援助要求也是置之不理;不仅不理,奥地利还陈兵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要求俄国从这两个公国撤军,土耳其也跟奥地利签约,同意后者占领两个公国直到战争结束,奥地利的背叛让沙皇急火攻心。
图︱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场景(Roger Fenton 摄)
7、沙皇只好自己硬着头皮和英法对战,到1854年7月,俄军一路败退,已经退回到出发前的战线。维也纳在这个时候提出一个和谈方案,但是沙皇认为这就是一年白玩了,决心继续打下去,以求得体面和平。而英法也决心彻底消灭掉沙皇的黑海舰队,永绝后患,所以也不想停战,战争就不仅没停止,还扩大了。
8、战争随即扩展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双方都觉得有可能是速决战,但现实是打得非常艰苦。英法有着技术优势,蒸汽战船、电报、线膛枪等等,而沙皇这边技术上有代差,则靠着大量人力资源来弥补。到1855年1月,撒丁王国也加入英法一边参战,期待着之后法国能支持它统一意大利。
9、艰苦的战争中,沙俄方面损失惨重,日益看不到体面和平的希望,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55年3月绝望地自杀身亡。尼古拉一世是个非常自律的人,没有不良嗜好,每天坚持锻炼,工作极为勤奋,高度重视军队,在他统治后期身边的直接助手几乎都是军人;同时尼古拉一世也讨厌繁冗的官僚程序,在统治中经常绕过程序,依赖几个最信赖的助手直接做事。但也是这种勤奋却刚愎自用的风格,让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尼古拉一世在临终前把皇太子亚历山大二世叫到跟前:“为俄国努力吧!我本想把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给你留下一个幸福强大的国家,现在看来上帝做了别的安排。”
10、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准备和谈,但英法此时不愿谈判,战争继续下去。到1855年9月英法联军终于攻克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重镇塞瓦斯托波尔,俄军防线洞开。到1856年2月,克里米亚战场上达成停火协议。
图︱塞瓦斯托波尔战场画像(Franz Roubaud 画)
11、1856年3月,达成《巴黎和约》。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土耳其保证不分种族与信仰改善境内人民的状况;俄罗斯放弃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收复被占的克里米亚领土,把多瑙河口的领土割让给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证;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土耳其海峡,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它也不得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
12、俄国被迫吞下屈辱的和约,境内的各种反抗风起云涌。在重重压力下,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开启农奴制改革,随后俄国迎来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期。
13、结束了与俄国的战争后,英法联军挥师东向,1856年开启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本来更早组建,要来强迫大清认真履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屈辱条约,中间因为克里米亚战争,临时转变了战争方向。英法联军再次东向之后,先是攻占广州,后又北上,1860年攻占天津。僧格林沁指挥曾经叱咤风云的满蒙铁骑攻击英法联军,冷兵器正面硬刚热兵器,损伤极为惨重,英法趁势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大清被迫与英法谈判,在政治、外交、传教、通商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屈辱让步后,英法签约并撤军。
14、在克里米亚失败的沙俄也挥师东向,1858年通过《瑷珲条约》,割走黑龙江北60余万平方公里;1860年又利用英法占领北京的机会,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压,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走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东北地区丧失了日本海方向的出海口;《北京条约》中还规定了中俄两国的西北边界走向,俄国随后在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再割走44万平方公里。
15、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开始洋务运动,也开启了艰难的近代转型过程。
0
推荐